“爺爺,我們來看您來啦。”7月7日下午,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黃龍鎮四川合村退伍老兵趙順德家里來了一群小客人,熱鬧非凡。他們促膝在老人旁邊,認真聽他講起過去的事情。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為秉承紅色基因,感悟百年榮光,引路青春前行,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教育學院三下鄉“閃閃發光”志愿服務團在指導老師王蔓和四川合村副主任倪新曙的帶領下,來到百歲老戰士趙順德家里進行走訪。
趙順德爺爺是1924年出生,曾參加過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三次為抗美援朝送新兵參戰。他不僅是退役軍人,也是一名老黨員,退伍回鄉后,還曾擔任了四川合村黨委書記,始終保持著退伍不褪色的艱苦奮斗精神,著力于改變村民們的生活現狀,隨時幫助村民們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困難他訪貧問苦、真心為民,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四川合村民們的一致好評,用實際行動為家鄉做貢獻。
沿著田埂小路,同學們一行人來到趙順德爺爺家中。老人住的是老木宅,古老簡樸,四處透著厚重滄桑,那塊高高懸掛、印有“光榮之家”的古銅色牌匾卻格外顯眼。趙順德爺爺今年98歲,雖頭發花白,但依然步伐穩健,同學們的到來讓他更是精神抖擻,滿面紅光。老人家思維活躍,也很健談。趙爺爺端坐在木椅上,保持著軍人的坐姿,面帶微笑,同學們圍坐在趙爺爺身邊,傾聽著那段發生淮海戰役里的紅色革命故事。
趙順德爺爺參加淮海戰役時年僅22歲。“那個時候,我們的隊伍在山腳駐扎,國民黨就在山頂,國民黨的飛機物資空投下來,就落到了我們駐扎的地方。”趙爺爺回憶到。“因為敵人的飛機在頭頂飛來飛去,炮彈一排排地落下來,受傷的戰士越來越多。”趙爺爺掀開褲腿,露出幾道舊傷疤,那是他在參加淮海戰役時留下的。趙爺爺說,這是他身上永不褪色的勛章。當時他右邊小腿被子彈射穿,鮮血浸濕草地,但還是忍痛堅持戰斗。
回憶的閘門一打開,老人很是激動。他說,“那時候很苦,沒有大米吃,只能吃紅薯;沒有厚衣服,只能在寒冬中互相依靠著取暖;也沒有汽車,后勤就用騾子運糧食,后來糧食和騾子都被敵人炸掉了。”“那個時候您怕不怕”,有同學問到。老人家很爽朗地笑了,他說,“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上了戰場就不曉得什么叫怕了,只知道打仗要勇敢,只曉得往前攻!命令一下,戰士們沒有一個畏縮的。”
趙爺爺在講述自己參軍入伍的故事時,臉上透露出堅定的神情。同學們被他的故事深深吸引,老人家把大家帶回了那個浴血奮戰、硝煙彌漫的年代。
“此次走訪慰問淮海戰役退伍百歲老兵,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教育主題課。握著爺爺的手,這種直擊內心的觸動是僅讀書所不能擁有的,爺爺的經歷讓我切身地體會到作為一個中國人,要堅定自己的初心,不忘來時路,走好未來道,與時代同行,與祖國同心同向。”團隊成員們交流表示道。他們表示,正是因為無數像趙爺爺一樣的革命先輩用血肉之軀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為當代大學生應更加堅定革命理想與信念,鍛煉過硬本領,珍惜當下,加強理論學習,強化自身素質,鍛煉過硬本領,奮力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無悔青春,不負時代。
“現在大家都幸福了,祖國上下實現了脫貧,貧困戶基本完成摘帽,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也感謝你們的到來,我生活很好,現在年紀大了,你們要好好學習,未來的希望都在你們大學生身上。”他希望,作為國家培養的公費定向師范生,是未來的人民教師,應將紅色故事繼續說給學生聽,讓革命基因得以傳承,讓紅色血脈得以賡續。
離開時,趙順德老人很是不舍。衣著樸素的他,眼里泛著淚光。他沒有給隊員展示所得榮譽,但門口晾曬著幾件泛黃的短袖卻在陽光底下熠熠發光。
來源:新寧新聞網
作者:通訊員:黃檢 王喜林
編輯:新寧融媒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